
🌿 癌症患者與營養補充品:理性看待的關鍵
在香港,愈來愈多人習慣服用營養補充品。根據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於 2014 年的調查,約 四成半受訪者在半年內曾服用補充品。除了日常保健,不少癌症患者也希望透過營養素來改善或紓緩病情。然而,選擇繁多、資訊眾說紛紜,如何理智看待成為重要課題。
👩⚕️ 真實案例:Mandy 的選擇
- 身份:54 歲上市公司高級管理層
- 病情:乳癌第一期
- 困惑:親友推薦靈芝、雲芝等補品,但意見太多,難以判斷。
- 做法:自行查閱醫學文獻,並向醫生坦誠表達憂慮。
- 結果:在醫生建議下接受腫瘤藥敏測試,並選擇服用青蒿素(Artemisinin)、槲黃素(Quercetin),效果令她滿意。
🔎 常見補充品與研究現況
- 靈芝、雲芝
- 含多醣肽(PSP)、多醣 K(PSK),有助免疫調節與抑制癌細胞。
- 對大腸直腸癌有一定研究支持。
- ⚠️ 部分患者曾出現肝酵素升高,需暫停化療。
- 青蒿素(Artemisinin)
- 成分雙氫青蒿素(DHA)對卵巢癌、肝癌有抑制作用。
- 與化療藥物有協同效果,能提升放療敏感度。
- ⚠️ 可能減弱某些藥物(如阿黴素)的抗癌功效,不適合所有人。
- 其他常見補充品
- 洋蔥素、綠茶素:抗氧化、抗炎作用。
- 高劑量維他命 C:可能刺激腸胃,引起噁心、腹瀉。
📌 營養補充品的定義
根據美國 膳食補充品健康及教育法(DSHEA):
- 屬於口服產品
- 成分包括維他命、礦物質、草本營養素、胺基酸等
- 旨在補充日常飲食,而非取代治療
🧪 腫瘤藥敏測試的角色
- 原理:檢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(CTCs)與游離 DNA(cfDNA)。
- 用途:分析不同補充品或藥物對腫瘤細胞的反應。
- 好處:協助醫生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,減低復發風險。
⚠️ 關鍵提醒
- 補充品不能取代常規治療:化療、電療仍是癌症治療的核心。
- 副作用需留意:天然不等於安全,過量或不當使用可能損害肝腎功能。
- 個人差異大:基因、病情、治療方式不同,效果也會不同。
- 醫生諮詢必須:服用前應與主診醫師討論,並定期監測身體狀況。
✅ 理性選擇的建議
- 做功課:查閱可靠醫學文獻,避免道聽塗說。
- 專業諮詢: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,確保安全。
- 定期監測:留意肝腎功能與病情進展。
- 個人化方案:若條件允許,可考慮藥敏測試,選擇更合適的補充品。
👉 總結來說,營養補充品在癌症治療中 只能作為輔助,並非「特效藥」。理性選擇、專業指導與科學檢測,才是保障患者安全與提升治療效果的關鍵。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