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🧬 生物製劑:新一代精準治療的全方位認識
隨著醫療科技進步,生物製劑(Biopharmaceuticals) 在近二十年迅速發展,為免疫系統疾病、癌症及代謝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,顯著提升頑固病症的康復機會。
🔎 什麼是生物製劑?
- 來源與成分:利用活體細胞(動物、植物、微生物)結合生物科技(如 DNA 重組技術)製造,主要成分是大型、結構複雜的蛋白質。
- 作用原理:針對特定致病因子或異常蛋白質,精準抑制其功能,控制病情。
- 用藥方式:因分子體積大,不易被腸道吸收,多以注射或靜脈輸注。
⚖️ 生物製劑 vs 傳統藥物
特性生物製劑傳統藥物來源活體細胞製造,結構複雜蛋白質化學合成,小分子結構生產技術複雜、環境敏感可大量複製,流程簡單作用精準靶向免疫系統致病因子針對性有限,易影響其他功能用藥方式注射或輸注多為口服費用高昂,研發成本大相對便宜
🩺 臨床應用範疇
- 免疫系統疾病
- 類風濕性關節炎、銀屑病(牛皮癬)、強直性脊椎炎、濕疹、潰瘍性結腸炎。
- 例子:
- 銀屑病關節炎:生物製劑可修復關節受損,減輕痛楚。
- 濕疹:Dupilumab 抑制發炎細胞因子,臨床實驗顯示 16 週療程後症狀顯著改善。
- 癌症
- 與化療、標靶治療、免疫治療並用。
- 例子:Bevacizumab(2004 年 FDA 批准),抑制腫瘤血管新生,用於轉移性結直腸癌。
- 代謝性疾病
- 糖尿病:胰島素屬於典型生物製劑。
- 高膽固醇:PCSK9 抑制劑能顯著降低血膽固醇水平。
⚠️ 副作用與局限性
- 常見副作用:注射部位紅腫、結膜炎、口腔皰疹。
- 潛在風險:因為是蛋白質,可能引起免疫反應。
- 費用問題:價格昂貴,患者負擔重。
- 替代方案:專利期過後可選擇 生物相似製劑(Biosimilars),價格較低但需醫師評估。
📌 總結
生物製劑代表了醫療的精準化與個人化方向,能針對疾病根源蛋白質異常進行治療,副作用通常比傳統藥物少,但成本高昂且仍有免疫反應風險。患者在選擇前必須與醫師充分溝通,並嚴格遵循療程與後續監測,以確保安全與療效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