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althHub

突破性創新:中大研發磁控微導管 精準狙擊腦血管深處血栓

2025-07-30 14:30
中風、心血管疾病

中風,作為全球導致死亡和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,其威脅不容小覷。在眾多中風類型中,缺血性中風佔了約八成,主要由於腦血管被血栓堵塞所致。儘管現有治療如靜脈溶栓和機械取栓已能有效挽救部分患者,但對於位於腦部深處、狹窄或彎曲的血管,導管導航的難度和風險依然極高。


挑戰與突破:傳統取栓的難點與中大新技術

傳統的機械取栓手術,通常需要醫生將導管從大腿根部插入,沿著複雜的血管網絡一路推進至腦部。然而,腦部血管極其細小且迂迴曲折,這使得導管推進過程充滿挑戰,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血管穿孔或腦出血等嚴重併發症。這不僅限制了手術的適用範圍,也增加了患者的風險。

香港中文大學(中大)周大福醫學工程研究院聯同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及外科部(腦外科)的科研團隊,正是在此背景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,成功研發出磁控微導管。這項創新技術為治療缺血性中風帶來了新的希望。


中風、心血管疾病


磁控微導管:如何實現更精準安全的治療?

中大研發的磁控微導管是一種柔軟、靈活的導管,其尖端內置微型磁性材料。與傳統導管不同,它並非依靠推拉或旋轉來前進,而是透過體外的機械人磁力導航系統,精準地控制導管尖端的磁力,使其在血管內精確移動。

這項技術的核心優勢在於,它允許導管在不直接接觸血管壁的情況下,沿著磁力線被「吸」入狹窄或複雜的血管深處。這為中風治療帶來了多方面的革新:

  • 提升安全性: 導管與血管壁的摩擦和接觸力大大減少,顯著降低了血管損傷、穿孔或出血的風險,使得手術更為安全
  • 提高精準度: 外部磁力導航系統能實現毫米級甚至更細微的精確操控,使導管能夠準確到達傳統方法難以觸及的深層病變位置
  • 擴大適用範圍: 由於其獨特的導航方式,磁控微導管能夠進入更細小、更彎曲的腦血管,為以往無法接受機械取栓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機會
  • 有望縮短手術時間: 精準快速的導航能力,有潛力縮短手術時間,這對於爭分奪秒的急性中風治療至關重要


中風、心血管疾病


從實驗室到臨床:未來展望

目前,中大團隊已成功在豬模型上進行了概念驗證,證實了磁控微導管能夠安全、精準地到達豬腦部深層血管並進行血栓溶解操作。這為未來進行人體臨床試驗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
展望未來,這項磁控微導管技術不僅限於缺血性中風的溶栓治療。它還可能被應用於:

  • 腦動脈瘤栓塞: 更精準地將栓塞材料輸送到動脈瘤內部
  • 腦血管畸形 (AVM) 治療: 深入血管畸形區域進行治療
  • 靶向藥物或基因治療: 將藥物或基因精準地遞送到腦部特定病變部位,提高治療效果並減少副作用


中大研發的磁控微導管技術,代表著腦血管介入治療領域的重大突破。它不僅有望提高急性缺血性中風治療的安全性和成功率,也為其他複雜腦部疾病的精準治療開啟了新的可能性。我們期待這項創新技術早日進入臨床應用,為廣大患者帶來更多希望。

標籤
中風心血管疾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