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近期成功研發出一種革命性的「納米仿天然骨材料」,這種新型材料不僅具備高彈性和強韌性,還能顯著縮短手術時間並加快骨缺損的癒合,為骨科治療帶來希望。
背景與挑戰
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及意外事故的增加,骨缺損的病例逐年上升。根據報導,2019年全球新增1.78億宗骨缺損病例,並預計這一數字將持續增長。目前,臨床上常用的骨移植方法包括自體骨、異體骨和人工骨,但這些傳統材料各自存在諸多缺陷。例如,自體骨供應有限,且取骨手術可能導致併發症;異體骨則面臨免疫排斥和感染的風險,而傳統人工骨則在抗壓強度和彈性方面不及天然骨,容易斷裂。

納米仿天然骨材料的特點
針對目前骨移植技術的不足,港大醫學院的科研團隊自2016年以來,利用「納米簇錨點技術」成功研發出這種新型彈性磷酸鈣材料。此材料在植入人體後會吸收周圍的血液和組織液,膨脹並自動填補骨缺損的微小縫隙。根據動物實驗數據,新材料在術後八周內周圍的新生骨密度提升約一倍,且骨組織生長緻密,無明顯空隙,顯示出其優越的癒合能力。

安全性與應用前景
這項研究的初步結果顯示,該納米材料對肝、腎、肺等器官無毒性,亦無細胞毒性,證明了其安全性。楊偉國教授指出,這種材料不僅能避免傳統材料的脆弱性,還能降低併發症的風險。新型納米骨材料的應用範圍不僅限於骨缺損修復,還可以擴展到骨感染治療,甚至未來可能在神經外科和牙科領域中發揮作用。
研究的未來展望
目前,這項技術尚未進入臨床試驗階段,港大醫學院計劃在大灣區進行相關測試。研究團隊希望通過進一步的臨床研究,能夠將這一突破性材料推向實際應用,從而改善患者的康復速度和生活質量。
這項研究成果已於《自然通訊》期刊發表,並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、醫療衞生研究基金等多項資助,顯示出其科學性和有效性。港大醫學院的這一創新,將為骨科治療帶來多重好處,並有望成為未來骨科手術的重要解決方案。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