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althHub

皮膚癌的最新治療趨勢

2025-11-13 14:30
皮膚癌

2025年香港皮膚癌的詳細統計數據尚未公布,但根據最新可得的2022年數據,皮膚癌發病率雖較西方低,但新症數目在2012至2022年間有顯著增加。

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在2022年新增1,006宗個案,佔皮膚癌總數約90%。

雖然發病率上升,但由於皮膚癌易於被發現,死亡率相對較低,2022年有29人死於非黑色素瘤皮膚癌。 


香港皮膚癌發病及死亡統計

皮膚癌是香港常見的癌症之一,當中非黑色素瘤皮膚癌佔皮膚癌總數的約90%。在2022年,非黑色素瘤皮膚癌新症共有1 006宗,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2.8%。按粗發病率計算,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約14宗新增個案。雖然皮膚癌於香港的發病率遠較西方低,不過本地的新症數目由2012年至2022年間亦錄得12%的顯著增幅。

雖然皮膚癌的發病率高,幸好死亡率不算很高,因為皮膚是最易觀察到的器官,出現癌變時也較易注意到。若發現皮膚上有任何不尋常的異變,應及早求醫,即使不幸確診,亦可增加治癒的機會。


皮膚癌的常見症狀是什麽?

非黑色素瘤及黑色素瘤皮膚癌,各有不同病徵。先談非黑色素瘤,大致可分為兩種。第一種名為基底細胞癌,個案佔皮膚癌總數大約7成,通常在頭部、頸部及上身,出現小塊光滑、色澤猶如珍珠般皮膚,表面帶有油光,或像隆起的紅色硬塊,偶爾會出血,亦有可能長出看似鱗狀扁平的紅痂。此外,患者會感到該處痕癢。這類型的皮膚癌一般生長速度較緩慢,絕少擴散到其他部位,如患者及時發現,通常可治理。


第二種非黑色素瘤皮膚癌,名為鱗狀細胞癌,個案佔皮膚癌總數大約3成。患者的臉部、頸部、前臂、手背、小腿等部位,均有可能出現隆起的鱗狀硬塊,偶爾會出血。除非病徵出現在耳朵或嘴唇,否則癌細胞生長速度較慢,一般不難治理。


至於黑色素瘤皮膚癌,患者的皮膚通常會冒出新的黑斑,或者原有的膚斑或痣逐漸變大、變形或變色,過程長達數星期以至數個月。跟正常的膚斑或痣不同,黑色素瘤形狀不規則,甚至表面凹凸不平,沒有既定顏色,可能呈啡、黑、白、藍、紅、灰等顏色。另外,部分患者可能患有結節型黑色素瘤皮膚癌,黑色素瘤貌似隆起的小圓包,呈黑色、紅色甚至粉紅色,增生速度高,亦會擴散至其他部位,需要儘快切除。


皮膚癌


皮膚癌的疾病成因有哪些?

皮膚癌通常與長期接觸紫外線有關。正常來說,皮膚需要吸收紫外線來製造維他命D,促進骨骼成長,然而在烈日當空下長期曝曬,會感到皮膚通紅及灼熱疼痛,然後脫皮,亦有可能傷及皮膚的基因,形成基因突變,令細胞失控增長,釀成皮膚癌。


人人都不應忽視皮膚癌的威脅,然而擁有下列特徵的人士,一般有較高患病風險:

  • 身體多痣
  • 有近親曾患黑色素瘤
  • 曾經長時間曝曬
  • 皮膚白晢、曬不黑但容易灼傷
  • 紅髮或金髮
  • 眼球呈藍色或綠色
  • 免疫系統較弱,例如曾經接受器官移植,或愛滋病毒測試呈陽性反應
  • 工作上常接觸砷〔註1〕、瀝青、焦煤等油類化學品
  • 曾經患有皮膚癌,或曾接受放射治療


懷疑皮膚病變?皮膚癌診斷方法是什麽?

皮膚癌的診斷方法,因種類而異。黑色素瘤皮膚癌顏色較深,加上通常在皮膚最外層的表皮生長,一般憑肉眼就可作初步判斷。不過,某些情況就不能單憑外觀來分辨細胞屬良性或惡性,需要進行活組織切片。醫生會在懷疑有癌細胞生長的部位,進行局部麻醉,再用小型手術刀切除一小片組織,送到化驗室,在顯微鏡下觀察相關細胞屬良性或惡性。


由於大部分皮膚癌都顯露於皮膚表面,而且增生較慢,較少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,故毋須作更深入的測試,為癌症分期。然而,如患者皮膚癌治癒後又復發,則較大機會擴散,醫生會用手輕觸癌腫附近的淋巴結,檢查有沒有腫脹情況,甚至作切片檢查。

皮膚癌

皮膚癌的最新治療趨勢

治療方法的選擇,取於癌腫的種類、部位、大小、擴散情況等,例如非黑色素瘤細胞皮膚癌通常可以治癒,最常用的方法是透過手術直接切除腫瘤,或兼用放射治療等方法,加強效果。


外科手術

如醫生在切片檢驗的過程中,仍然未為患者割除全部癌腫,或癌腫已經由表皮擴散到體內,就有需要透過外科手術,切除更多組織。醫生會因應皮膚癌的面積大小,決定為患者進行局部或全身麻醉。如癌腫較細小,只需局部麻醉,手術之後即日可回家,自行護理傷口;但若癌腫面積較大,就需要進行全身麻醉,手術後可能要移植自身的皮膚,以修補傷口。


莫氏療法

又稱「周邊嚴控切除術」,是一種局部麻醉的微創手術,主要治療面積較大的皮膚癌、原位復發的基底細胞癌,或者開始擴散的癌腫。醫生每切下一塊組織,便會以顯微鏡觀察,檢查樣本的邊界是否仍有癌細胞存在,直到切下的皮膚不見癌細胞。由於傷口面積較大,單靠縫針難以完全癒合,患者可能需要在其他身體部位割一塊皮膚,移植到傷口處。


冷凍治療

主要適用於皮膚表面的小面積癌腫,以超低溫的液態氮或液態二氧化碳噴灑癌腫所在的位置,凍死癌組織。噴灑期間,患者感覺像蜂刺,事後或會有一至兩分鐘感到痛楚,亦有可能會結疱,通常兩星期後就會脫痂,惟有機會留下疤痕。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進行數次冷凍治療,才能徹底清除癌細胞。


刮除與電灼

同樣主要用來治療表層的癌腫,例如基底細胞癌。醫生會局部麻醉患處,並挖出癌腫,然後用電灼的方式止血,同時殺死四周殘餘的癌細胞。傷口通常會在幾個星期之內癒合,而疤痕的程度則因人而異。


激光手術

在切除組織的手術期間,用激光束代替手術刀,減少流血機會。


光動力治療

適用於依附在骨骼上的皮膚癌。醫生會使用一種經靜脈注射或於患處塗抹,並經光照才起作用的治癌藥物,然後用激光照射患處,那些藥物便會開始攻擊癌細胞。


放射治療

適用於非黑色素瘤皮膚癌,包括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,特別是臉、眼、鼻、前額等難以施手術的部位,或者清除手術後殘餘或擴散到皮膚內層的癌細胞。放射治療的原理是以高能量的X光射線,破壞癌細胞,防止分裂。


化學治療

針對一般癌症的化學治療,主要用靜脈注射,使藥物在患者全身運行,但由於皮膚癌通常在身體局部存在,化療則只需要在患處塗抹膏油,患者可留在家中自行敷藥,每日一至兩次,連續使用數個星期。用藥後,患者須小心覆蓋患處,避免日照,如出現疼痛或滲出液體等情況,應即時停止使用。


局部免疫治療

部分小面積的表層基底細胞癌可用一種名為Imiquimod的乳膏治理,以激發免疫系統對付癌細胞,通常適用於難以動手術的部位,或體內癌腫多於一處的人士。跟上述化療一樣,使用局部免疫治療的患者亦可在家自理,每日塗一次乳膏,連用數星期。療程期間,患處可能出現變紅、疼痛、結痂、脫皮等情況,但較少機會留下永久的疤痕。


類視色素治療

一種與維他命A相關的藥物,有時候用來治理鱗狀細胞癌。

皮膚癌

皮膚癌治療期間的護理:如何保護敏感皮膚?

患者在切除基底細胞癌和早期鱗狀細胞癌後,應定期複診及自我檢查皮膚,並注意護膚,尤其避免曝曬和皮肉損傷。然而,由於陽光對皮膚累積的傷害不能還原,康復者在原位或其他部位再次發現癌腫的風險較高。一旦發現皮膚狀況有變,應盡快求醫。



標籤
皮膚癌